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麻栗坡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张子培、郭喜兵学习

    信息发布者:廖维勇
    2017-03-02 09:01:11    来源:文网讯   转载
    麻栗坡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张子培、郭喜兵学习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2-16 10:55:04  点击数:3133

    文网讯 近日,麻栗坡县发出《关于组织开展向张子培、郭喜兵二位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以被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届文山州“突出贡献人才”的张子培、郭喜兵二位同志为榜样,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宝贵经验,积极创新创造创业,务实担当,无私奉献,清正廉洁,不断取得新成绩,作出新贡献。

    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吹响人才“集结号”,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来。要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人才工作重大部署及各类人才培养项目,立足本地区人才培养,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爱护激励现有人才,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全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张子培、郭喜兵是该县各类优秀人才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展现了新时期各类人才热爱麻栗坡、崇尚科学、锐意进取、艰苦创业、积极奉献的时代风貌,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特约记者 龙芸偲)

    (编辑 李正红)


    老山精神的传承者

    ——张子培先进事迹

    美丽的彩云之南有一座边陲小城麻栗坡,县城不大却因为英雄圣地“老山”而声名远播。小城往北约4公里的地方,一座庄严宏伟的烈士陵园赫然挺立,这就是全国知名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园内静静安睡着来自全国19个省市、19个民族的960名烈士。这座“忠魂家园”有一位守护者——麻栗坡县民政局陵园公墓管理所所长张子培,他始终把参战老兵、烈士家属当作最亲的亲人,用青春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华美乐章。

    用心守护,他把守墓当作“固根”

    清晨,天空一片湛蓝,白云悠悠地飘过陵园纪念碑的顶端,在这个宁静的山头,张子培抖了抖落在衣襟上的树叶,拿起扫帚开始清扫落了一地的松毛,新的一天就此开始。

    1996年,在部队这所大熔炉里锻炼3年的张子培退伍回到家乡麻栗坡县,当年全县符合安置工作的退伍军人20多名,在安置岗位中,有党政机关,县级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张子培却选择了工作辛苦、单调、没人肯干,且在城郊的陵园管理工作岗位,从此与陵园、烈士家属、烈士亲人、参战老兵结下了不解之缘。20年来,该县民政局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进进出出了一批又一批,但张子培却一直无怨无悔地坚守在陵园管理岗位上,矢志不渝地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默默奉献在祖国南疆这块英雄圣地。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张子培对“烈士”这个称号有着独特的理解:第一次登上陵园山顶的亭台,放眼望去,陵墓一座连着一座,一排又一排。那些简短的生平简介,像是在诉说这里的每一个英魂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告别母亲,奔赴前线,血染战场。张子培暗暗下定决心,烈士们就是老山精神的根,一定要守护好这里的每一位烈士。

    陵园工作本来就事多繁杂,张子培担任陵园公墓管理所所长后,工作更忙了,家里的大小事全靠勤劳的妻子独立承担,孩子的学校开家长会,他几乎没有去过,甚至连孩子的班主任老师都不认识。为守护和管理好烈士陵园,张子培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做每一项工作都一丝不苟。张子培接待过的烈士家属,每次再来的时候,总是要先找张子培,因为他总是能一眼就认出家属要找的墓地。“百分之九十的墓地我都知道在哪,只要说名字,我就能把你带到他的墓前。”张子培说。

    用情服务,他把工作当作“守魂”

    清明节后的一天,张子培大清早就来到市场挑选上好的水果,到花市选购最好的黄菊,他要祭奠陵园里长年很少有人祭奠的烈士们。“这些烈士生前远离家乡来到云南,将青春奉献给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长眠在此,应该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怀。由于路途遥远,他们的家属不一定每年都能来扫墓,只能委托我们祭奠,我们必须满足家属的需求,就算他们不提出来,我们也应该主动去做好这些服务。”张子培说。

    在烈士陵园工作,张子培总结出“八字诀”:工作要细,感情要深!2000年,张子培在整理陵园值班记录统计中,发现有少部分烈士家属因家庭困难,近20年没来扫墓。此后,张子培多方寻求各界爱心人士为困难烈士家属进行资助。

    20年来,张子培力所能及倾心照顾烈士家属,对他们有了很深的情感。韩跃奎烈士的母亲是位很慈祥的老人,每次到陵园祭奠都能得到张子培的热情接待,韩妈妈早已把张子培当成了自己的儿子。2007年,张子培出差路过贵阳,顺便看望了韩妈妈,一见到张子培,韩妈妈忍不住又落泪了。韩妈妈说:“儿啊,妈妈老了,可能几年后就不能再去看你哥了,你一定要每年在你哥的坟上多添几把土,多上几炷香。”其实,张子培的心中早已认定,万千的烈士便是他的兄弟,万千的烈士家属就是他的亲人,万千的烈士母亲就是他的母亲!2008年清明节这天,陈文陆烈士的母亲第一次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张子培扶着年老体弱的烈士妈妈到了烈士的墓前,放上从老家带来的香、纸和土特产品。老人伏在墓碑上,痛哭得撕心裂肺,呼唤着儿子的名字还不停地用头去撞击墓碑,此时此景,老人的心碎了,张子培的心也很痛,他只好默默地用自己的双手紧贴在烈士的墓碑上,让老人的头撞击在他的双手上,尽量减轻一点烈士妈妈撞击的伤痛。

    一年又一年的接待服务,张子培不分节假日为前来吊唁的人们讲解烈士的英雄事迹。“守住英雄烈士的魂,就是守住英雄民族的魂,就是守住共产党员的魂。”张子培发自肺腑地说。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接待人数超过百万人次。

    用爱坚守,他把奉献当作“补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年来,麻栗坡烈士陵园工作得到了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1998年被云南省列为“第二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授予“麻栗坡烈士陵园集体三等功”,2009年3月,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被列为“国家国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评为“云南省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同时,张子培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很多殊荣:2015年 6月荣获《中国双拥》年度人物入围奖;2016年3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授予“最美人物”荣誉称号。这些丰硕的成果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对陵园的长远建设和整体规划,与此同时,也离不开张子培等陵园管理人员的不懈努力。烈士陵园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瞻仰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每年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的人数都达10余万人。

    20年的坚守,张子培在平凡的陵园工作岗位上,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张子培说:“当我的电话响起,可能是贵州的,可能是河南的,也可能是四川的,我的电话号码全国各地的老兵、家属都知道。”有一位老兵每年都来烈士陵园吊唁,同时发现全国各地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每年都很多,他和张子培交流时说,不知道那么多的人前来吊唁后有什么收获?张子培肯定地说,我觉得他们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得到了一次“充电”和“补钙”,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理想信念就会精神“缺钙”得“软骨病”,所以我觉得,我们共产党员就应该常来烈士陵园来“补钙”,认真思考自己如何才能更好地爱党爱国。

    带领群众致富的“土专家”

    ——郭喜兵先进事迹

    在中越边境线上的一个小山村,有一名普通普通的农民,本该寂寂无名。但是,因为他不仅拥有近亿元的中草药材科普示范基地,而且还带领群众发展中草药种植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感人事迹,每年都吸引上百名在读博士、硕士、本科生、新闻记者前来造访。他,就是麻栗坡县下金厂乡云岭村委会大锡厂村民小组的郭喜兵。

    今年45岁的郭喜兵,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就回到家里,他凭借着对大山的特殊感情和对野外各种植物的好奇,对兰科植物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就以青山为伴,以植物为友,不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始终坚守在偏僻山间,遇到不知道的植物就回来翻书对照学习。多年来,郭喜兵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植物知识,当地的名贵中草药、珍稀植物也逐渐受到热捧,许多专家、中草药材商慕名而来,使大锡厂这个寂静的小山村也变得热闹起来,就连前来造访他的博士都称之他为‘活地图’、‘土专家’。”

    成了“土专家”后,郭喜兵也成了“大忙人”。2002年以来,他先后与中科院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深圳市野生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华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5个科研院校所合作。目前,郭喜兵自己种植的1500余亩中药材中石斛属有103多个种,兰科植物有78个种,还有10多亩的野生濒危种如罗汉松等稀有品种。他的示范基地,成了州县重要的科普示范基地和省内外专家的科研基地,并先后为100多名在读博士、硕士、大学本科生完成学术论文提供第一手植物研究资料。

    经常与专家打交道,不仅让郭喜兵的植物学知识日渐精进,也坚定了他把爱好当成事业来做的决心。名贵中草药、珍稀植物的市场价值越来越大,上山采摘的村民越来越多,郭喜兵“坐吃山空”的忧虑感却越来越强烈。2003年,他率先采取仿野生种植方式栽种了2亩中草药,想通过这种方式带动村民保护好当地的植物资源。采取“原生态育种+仿生态种植”的模式,栽种石斛43个品种,还套种重楼等名贵中草药和珍稀植物,成了州县重要的科普示范基地和省内外专家的科研基地。州科协、县科协分别授予基地“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先进科普示范基地”荣誉称号,州农科院生物研究所将基地命名为“名贵野生药用植物种性保护还原试验示范基地兰科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下金厂工作站”。

    率先富裕起来的郭喜兵,为了更好地繁育保护好濒危野生药用植物,带动当地边境群众共同致富,在他的示范基地的推动下,2013年10月,经麻栗坡县科协批准,成立了以郭喜兵为会长的麻栗坡县濒危野生药用植物保育协会,截至目前,协会会员达115人,基地示范种植户203户,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同时,协会还建设占地1亩的2个全自动控温棚,专门进行石斛等名贵中草药的人工驯化繁育,带动麻栗坡县7个乡镇32个村近500户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达5000余亩,年实现中药材种植收入5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达2000元以上。 以此同时,郭喜兵还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举办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开展中药材实用技术培训(咨询)34期培训人员1560人,开展科普讲座20次835人次,发放科普资料1450册,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郭喜兵探索的“原生态育种+仿生态种植”这一“回归自然”的中药材种植模式,不仅充分结合了当地森林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温润多雨、潮湿多雾和石漠化等特点,保护了部分野生濒危中药材物种,成为中药材种植推广的全新模式,还有效利用了石漠化地区的荒山荒坡,为石漠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边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开辟了道路,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015年,郭喜兵和他创建的麻栗坡县濒危野生药用植物保育协会,由于成绩突出,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他个人已被推荐到中国科协、财政部作为2016年农村科普带头人进行表彰奖励,并于2016年1月6日至11日进行了公示。

    郭喜兵同志以促进山区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通过自己长期的不懈努力,从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青年成长为一名带领边疆山区群众发展产业、共同脱贫致富的“土专家”,为麻栗坡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